八月防病提示
8月,天气炎热,蚊蝇易孳生、病菌繁殖快、人群户外活动频繁,是狂犬病、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暑假期间,人们外出游泳、戏水多,也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高发期,同时家长也应提高警惕,加强孩童暑期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此外,在“三伏天”大家需重视防暑降温、防蚊灭蚊,外出及户外工作者要谨防高温中暑的发生。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人、兽都可以感染。狂犬病无有效治疗手段,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人狂犬病发病主要由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如犬、猫等咬伤、抓伤所致,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发作性咽肌痉挛、多汗流涎等。
防控建议
1.管理传染源(主要是犬类的管理),预防狂犬病关键要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同时进行圈养,尽量避免家养宠物与野犬、野猫等动物接触。
2.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另外,日常生活中不要逗弄陌生动物,特别是流浪猫、犬。
3.被咬伤或抓伤后,应第一时间前往就近的犬伤门诊进行伤口处置及预防接种。就诊前可以使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如自来水管)交替清洗每处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避免肥皂液或其他清洗剂残留;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苯扎氯铵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谨遵医嘱、全规范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每年六月进入高峰期,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伴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个别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飞沫) 等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感染,托幼机构在高峰期易造成交叉感染。
防控建议
1.居室和教室应勤通风,加强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自愿接种EV71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适龄儿童尽早接种;
4.及时就医。若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监护人要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肢体抖动、呕吐、脸色苍白、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等表现时,立即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为12小时至3天,传播快,发病集中,夏季高发。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眼部分泌物传播。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
防控建议
1.注意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的卫生习惯,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避免交叉感染。
2.若家庭成员患病,所有用具应消毒处理并单独使用,特别是毛巾应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3.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居家治疗休息。
4.游泳池、浴室、幼托机构、住宿制学校等重点场所对集中管理的毛巾应加大悬挂间隔,避免毛巾相互接触,同时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5.如若出现眼球异物感、充血、流泪、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夏季高发。中暑的症状有轻重之分,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会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现象。
防控建议
1.在高温天气,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合理休息;
2.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须加强通风降温设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3.避免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应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并涂抹防晒霜;
4.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夏季适量补盐、饮食清淡、保证能量充足,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
5.若发生中暑症状应及时拨打120,前往就近医疗点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