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防病提示

时值夏季,天气炎热、时有暴雨,蚊蝇易滋生、病菌繁殖快,接触污染大,加之近期易发生暴雨洪涝,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食物和水源可能受到污染、滋生细菌;同时夏季是野生蘑菇生长繁殖的季节,也是我省蘑菇中毒高发时期,大家应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避免或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炎夏当头,日常还应做好防暑降温、防蚊灭蚊,外出及户外工作者要谨防中暑发生。

一、野生菌中毒

6-10月气温高、湿度大,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由于一些野生毒蘑菇与可食用野生蘑菇外观十分相似,民众常常误采误食毒蘑菇引起中毒。根据以往监测显示,贵州省以胃肠炎型蘑菇中毒为主,中毒者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误食能导致死亡的急性肝损害型的剧毒蘑菇也时有发生,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防控建议:

(一)健康吃菌类:

(1)不采摘、买卖、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太幼小的蘑菇难以辨别,容易混杂有毒种类,尽量不采食。

(3)炒熟煮透后再吃,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也要知晓高温并不能分解某些剧毒毒素。

(4)每餐最好只吃一种蘑菇,避免掺杂毒蘑菇的可能。

(5)吃菌不喝酒。饮酒可能促进或加速某些毒素吸收,引起或加重中毒。

(6)不给小孩老人吃。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较高。

(7)最好的预防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二)误食后怎么做:

进食野生菌后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都要高度怀疑野生菌中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就医。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就医时携带剩余野生菌或照片,以备鉴定野生菌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2)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俱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3)如果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尽快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二、洪涝地质灾害

近期多地易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当前正值夏季炎热时节,气温高、湿度大,食品易受细菌污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多发易发,特别提醒公众应关注食品安全。

防控建议:

(一)强化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勤洗手、用公筷、分餐制、生熟分开,各类瓜果洗净去皮,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二)注意饮水安全。不喝生水,提倡喝开水,尤其不能喝未经消毒处理的江河湖泊水和井水等,必要时购买桶/瓶装水。

(三)选择安全食材。采购食品时注意查看食品包装标识标签,不购买或捡食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变味、变酸、变色、发粘、发霉等食物,不吃生的和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肉类食品,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马桑果等野生植物,严禁食用野生动物。

(四)保持清洁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和加工过程中应勤洗手,不用脏手和不洁工具接触食品。厨房用具(菜板、菜刀和盛装容器)做到生熟分开,使用前清洗干净,定期用蒸煮法消毒。食品加工场所应保持清洁,并采取防鼠、防虫、防蝇等措施。特别是处理生的肉、禽、水产品等之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购买、制作过程接触生鲜食材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口、鼻。

(五)烧熟煮透食物。加工食物时,尤其是海/水产品、禽、肉、蛋类、四季豆等应彻底烧熟煮透。剩饭剩菜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尽量少吃凉拌菜,不加工和食用冷荤类食品,不生食动物性食品。

(六)科学存放食物。食物存放应加盖,做到防尘、防蝇、防虫、防鼠。熟食一般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两小时,所有熟食和易腐食物应及时冰箱冷藏,且不宜储存过久。

(七)及时就近诊治。一旦发生因进食引起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时,患者应尽快就近到医院就诊。可立即采用简易方法(用手指、筷子、勺子等刺激其舌根部)帮助中毒患者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同时留存进食的可疑食物样本。 

微信截图_202306301231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