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她权益”,呵护“她成长”
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距基本消除、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比重保持在四成以上、全国女人大代表和女政协委员占比均达历史最高……从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可以看到,我国妇女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成功撑起了经济社会发展“半边天”。
政策带来的红利,有效激活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她力量”,让更多女性活跃在新时代的舞台。未来需要继续强化保障妇女权益在具体实践中的执行力,为进一步壮大“她力量”搭好平台、做强保障。
崛起“她力量”
来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张仲凤,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被授予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她出生在河南新乡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并没有用老一辈“生女儿就要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束缚她,而是支持她实现自己的志向,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现在,张仲凤成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导,一直带领团队致力于以科技手段助推家具产业绿色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都跟我一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公派出国留学、访问,甚至拿到中国青年科技奖,在宽广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张仲凤说。
在中国抗疫的关键时刻,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2/3是女性;“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太空教师”王亚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广大妇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充分展现了女性风采,彰显出女性力量。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学专业教授石潇纯认为,中国女性越来越长寿、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参政履职能力越来越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为“她力量”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女性力量崛起和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国家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营造包容发展、消除性别歧视的社会环境。”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主任、教授魏开琼说。
保障“她权益”
——城乡妇女发展仍需平衡和充分。虽然我国妇女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城乡间差距依然存在。数据显示,2020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18.5/10万,比2010年降低38.5%,但仍高于城市14.1/10万的水平。此外,与城市相比,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事务水平有待提高。2020年,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为24.2%,距“达到30%以上”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招生就业仍存一定性别歧视。职场女性投简历被卡“性别关”、面试时被问“生子计划”、生子后被挤压升职空间,女性工作权与生育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让部分女性在平衡职场与家庭上左右为难。
——家务劳动贡献认可不足。长期以来,家务劳动的价值是隐形的,相比起在外面赚钱养活一家人,家务劳动的贡献往往被视为微不足道。婚姻中女性家务劳动如何量化,离异后具体怎么补偿,有待更深入探索。
呵护“她成长”
加强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保障。魏开琼表示,政府及妇联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妇女参与基层决策管理的支持,广泛宣传她们在健康支持、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加大普法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石潇纯建议把对农村受害女性的法律援助写进基层司法部门工作职责,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责任考核。另外,鼓励各级妇联和女子院校合作,在乡村打造巾帼家庭农场、女性龙头企业等,让农村女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消除“隐性不公”。湖南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提出依法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情形,如明确用人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及时修订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妇女权益保护的救济机制。
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增加社区照顾服务和再就业培训公共服务;提供更多适合女性的教育模式和培训项目,加快提升女性综合素质;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降低育儿成本; 实施灵活的生育支持政策,对女性发放生育补贴金的同时,给企业发放生育支持奖励;加大妇联和女性社会组织的黏合度,多渠道了解并积极回应女性诉求,搭好服务平台,给予女性更多自我实现、建功新时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