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追梦桥】万山“一心三代三联”擦亮“党建带团建”品牌
“一心三代三联”擦亮“党建带团建”品牌
近年来,万山区积极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有效途径,以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一心三代三联”工作格局,不断增强提升了群团组织的向心力、服务力和执行力,全面解决搬迁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纵深推进“四安家园”品牌创建,全力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一心”带出团组织的“向心力”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功能。以党建带团建推动党建引领安置点后续服务各项工作,围绕“五个体系”“一架构三清单”,突出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制定安置地党的建设和党建引领服务清单,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民群众自治、驻区单位参与共治、群团组织融入联治为支撑的“一核三治”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居,在城市“扎根”。
二是突出队伍建设。制定出台机关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工作方案,推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安置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全覆盖,同时选派了14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搬迁点开展服务工作,并及时组织开展培训会2次,助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落地落实落细。
三是突出制度保障。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为统揽,制定团区委干部联系安置点制度,每人挂帮一个安置点,每周到点上召集街道、社区团组织负责人,召开碰头会,听取“新市民·追梦桥”工作推进情况,就“搭五桥、建五家”全力服务安置点青少年工作进行总结、商讨,安排部署下周工作计划,形成上下联动、协调统一工作格局。
“三代”带出团组织的“服务力”
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以来,万山区以旺家社区为试点,创新探索“三个代理”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工作——“代理家长”“代理老师”“代理儿女”,进一步贴近搬迁群众,建好群众满意的温暖之家。
一是“代理儿女”关爱暖心。由社区党员、志愿者等组织社区儿童当好“代理儿女”,上门与留守老人们谈心,陪伴留守老人,让他们的心不再孤单。同时通过走访“代理儿女”队伍全面摸排社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目前该社区共有代理儿女21名,已开展上门送温暖服务90余次。
二是“代理老师”授业解惑。由团区委组织牵头,西部计划志愿者、阳光志愿者协会与社区干部共同当好“代理老师”,登门走访,提供学业与兴趣爱好方面的辅导。目前,社区有代理老师7名,已开展送课上门150余次。
三是“代理家长”尽心尽责。由社区党员、志愿者等主动承担“代理家长”的义务,与搬迁点留守儿童结对,实行包保服务。目前,社区现共有代理家长15名,结对32名留守儿童提供亲子关爱服务。对于孤儿或单亲儿童,志愿者们建立儿童信息档案,定期深入孩子家中走访,与其交心谈心,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托管人、老师等在线或面对面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动态,并随时将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向远方的家长汇报。“三个代理”品牌工作的探索与试点,努力将特色志愿服务契合搬迁群众的情感与生活需要,带来了关怀与关爱,助力搬迁居民快速融入新环境。
“三联”带出团组织的“执行力”
万山区全面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安置地后续服务管理。
一是横向联建打造办事圈。以旺家社区为试点,探索推行辖区党员群众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微信服务号、服务热线点单,党群服务中心后台派单,社区干部和“五支队伍”(党员先锋服务队伍、网格员队伍、帮扶干部队伍、志愿服务队伍、自治服务队伍)线下接单抓落实,党群服务中心适时督单、定期晒单促落实工作机制。旺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以来,共接单131件、办结129件、回访110件,好评率达97.7%。同时制定出台机关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工作方案,推动全区1328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安置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全覆盖,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定向联动搭建生活圈。聚焦民生需求,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公共服务,优化文化服务,统筹建立安置地联合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等各类党组织13个,制定安置地党的建设和党建引领服务清单,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为更好地解决特殊群体生活需求,关爱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同时探索开展“飞毛腿”“店小二”志愿服务工作,积极主动为社区老弱病残群众代购物资、送温暖,让居家不方便出门的群众在家就享受到最贴心的服务。
三是纵向联络引领就业圈。为确保搬迁群众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消除后顾之忧,党建带团建在各安置点组织开展创业政策咨询服务、创业政策宣传等活动10余场次,共发放创业政策宣传资料5000余份和强化“青扶贷”等各类创业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对接团省委、团市委和培训学校,免费向搬迁群众推荐汽修、家政、厨师、挖掘机等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助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