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培安|如何探索出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的方式?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长远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

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

如何营造良好的制度与社会环境,探索出更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的普遍性路子呢?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指出,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人口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育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当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抓手。

当前,全国各省市都在探索如何推进人口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其中,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实现‘浙有善育’纳入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体现了浙江应对老龄少子化挑战的前瞻性思考和布局,既是浙江优化人口结构、确保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之举,也将为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和示范。”王培安指出。

王培安表示,一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先行示范。“浙有善育”是对人民群众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儿童教育等需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推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二是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先行示范。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培养和教育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也是应对人口转折性变化关键的政策着力点之一。“浙有善育”是在幼有所育基础上的更高标准,浙江可以在阶段性目标设定、标准制定、政策实现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提供经验。三是为统筹推进人口发展和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儿童的高质量发展,同样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议题,“浙有善育”将有力引导人口发展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度融合。

为了实现“浙有善育”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王培安指出,重点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01

完善鼓励生育的经济支持

生育保险制度是承担女性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待遇、减少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基本制度。王培安建议,“提高生育保险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以及产假期间的工资替代率,扩大生育保险人群覆盖面”。也可以探索通过发放生育补助等方式,给予新生儿父母适当的支持,确保家庭的消费水平不会明显下降。对于假期工资福利目前主要由用人单位承担的现状,可以考虑针对新增假期,研究明确“家庭—单位—政府”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比例,使假期政策真正可落地、可持续。

02

推动托育服务供给和需求更好地衔接

3岁以下婴幼儿“育”的问题是影响民众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目前存在着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社会力量开办的托育服务机构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浙江要在两方面作出探索示范,一是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充分调动和整合公共资源,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推动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完善行业支持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提供托育服务,多渠道提高供给质量。二是通过安全近便、价钱可承受的托育服务,有效激发群众的托育服务需求。

03

营造支持优生优育的社会环境

宣传新型婚育文化,树立和践行适龄婚育、代际和谐、责任共担的育儿理念。在家庭内部,要鼓励男性积极参与子女照料,创造家庭共同承担养育责任的良好氛围。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居委会)在工作生活区域内,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举办普惠型托育机构。

04

有效发挥妇联、计生协会等

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和社会协同功能

强化“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向日葵亲子小屋”等品牌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持续为育龄群众提供科学育儿、早期发展、健康咨询等服务,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05

激活数字化改革的赋能作用

王培安指出,要充分发挥浙江数字化改革的系统性优势,探索“互联网+”育儿形态,让婚姻登记、备孕、孕检、分娩、育儿等过程更加轻松、便捷,让育儿家庭享受人性化、个性化、全方面、广领域、沉浸式的智慧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