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真的不用治?做好这些防癌变!
乳腺增生是近年来关注度非常高的词汇,很多女性朋友在体检中发现乳腺增生后,会联想到乳腺癌,进而陷入“增生会不会癌变”的恐慌中。
面对乳腺增生,经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乳腺增生就是普通的增生,没什么大不了,“不痛不痒就不用管”。这类人通常会忽视定期检查。而有的人却忧心忡忡,认为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过度焦虑,盲目尝试各类“散结”的方法,结果反而增加了身体的负担。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处理乳腺增生呢?
乳腺增生比较常见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其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以及复旧不全导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乳腺增生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症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70%~8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乳腺增生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生理性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类型,是乳腺组织随体内激素周期变化的正常适应性反应,患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乳腺增生是内分泌长期紊乱或乳腺组织对激素过度敏感导致的,增生组织无法正常复旧,存在一定的异常增生倾向,患者需要接受定期监测或干预。
内分泌功能紊乱是主要原因
乳腺增生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已知病因主要是内分泌功能紊乱,任何导致性激素或其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症的发生风险。
在女性正常生理周期中,雌激素促进乳腺腺管和间质的生长,而孕激素则起到拮抗作用,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并抑制雌激素的过度增生,两者协同作用,使乳腺组织完成周期性变化而复旧。若这一精细平衡被打破出现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过高,而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乳腺组织在周期末不能完全复原,就会出现导管上皮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与退行性改变,从而形成乳腺增生。
此外,性激素受体异常也会加大风险。部分女性的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较高,即便体内雌激素水平未明显升高,受体过度激活也会导致乳腺组织过度反应。而甲状腺激素、催乳素等其他内分泌激素的异常,也可能间接干扰性激素平衡,进一步增加乳腺增生的发生概率。
疼痛感不能代表增生的严重程度
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最典型的症状。临床上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常以乳房疼痛为首发症状,早期患者主诉的疼痛可能为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
有的人认为乳房疼痛越严重,增生就越严重,而实际上,乳房疼痛感与乳腺增生的严重程度并无直接关联。疼痛感多与乳腺组织的敏感性相关,部分人的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更敏感,轻微增生就可能引发明显的疼痛。而有些乳腺增生范围较广、结节较明显的人,因敏感性低,却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判断增生是否需要引起重视,关键看超声、钼靶等检查显示的组织病理状态,而非疼痛感。有些患者有乳腺结节或肿块,包括颗粒状结节、条索状结节、局限性或弥漫性腺体增厚等,结节常为多个,可累及双侧乳腺,亦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形状不一,可随月经周期性变化。部分患者因此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如何诊断
乳腺超声和钼靶是临床常见的检查手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尤其是病理学检查结果,在排除乳腺良性肿瘤、乳腺癌、其他病理原因引起的乳房疼痛后,才可以作出乳腺增生的诊断。
诊断乳腺增生有点像“破案”,需要一步步排除其他可能性。虽然彩超和钼靶能帮助医生看清乳房的结构,但光靠它们还不能直接下定论。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再仔细查看影像检查结果。最关键的是排除法,确保患者的疼痛和增生现象不是因为乳腺纤维瘤、乳腺癌或其他问题。只有当这些情况都被排除后,医生才会最终诊断为单纯的乳腺增生。
如何治疗
充分的个体化心理及药物干预,结合必要的活检及适当的手术切除,是乳腺增生的有效治疗手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核心策略是身心调节,如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如缓解疼痛的中西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不适感。
如果检查发现可疑的结节,医生可能会建议做活检,排除更严重的问题,让患者安心。只有当增生形成较大的、有症状的肿块,或者活检提示有高风险时,才会考虑手术切除。
如何预防
内分泌功能紊乱是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调节自身状态是预防乳腺增生最重要的法宝。
1.健康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避免外源性激素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2.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干扰激素分泌节律,加重内分泌紊乱。
3.情绪稳定。长期紧张、焦虑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保持乐观心态、适当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平衡内分泌水平。
本文作者: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 刘慧
(本文来源:大众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公安备案号:5206020200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