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的人真会变笨,对青少年影响更大

地铁里、餐桌上、卧室中,低头刷手机的身影随处可见。当我们调侃“手机成瘾”时,究竟是夸张的玩笑话,还是需要引起警惕?

“手机成瘾”算不算病

很多人都有连续几小时刷手机的经历,但这并不等于医学上的成瘾。目前,医学上并没有单独的手机成瘾诊断,与之高度相关的是游戏障碍和网络使用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已将游戏障碍列为成瘾行为所致障碍,并提出了“其他特定成瘾行为所致障碍”这一诊断。其临床症状特征与其他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的必要特征基本一致,包括控制力受损,使用手机行为处于生活中的优先地位,即便已经影响家庭、学业、工作或健康,仍持续该行为。简单来说,当使用手机已经失控并处于生活首位,且对生活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时,就可能达到了成瘾的临床标准。

这一诊断与偶尔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本质区别,在于“失控性”和“负面影响的持续性”。比如,学生在假期连续玩了3天手机,开学后依然能正常学习,就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明知第二天要考试,却仍刷手机到凌晨,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还反复发生,就可能是成瘾了。

记忆力会受到影响吗

碎片化信息会严重影响专注力,而注意力是记忆形成的门户。信息没有经过充分注意,就难以有效进入记忆系统。刷手机时,大脑忙于处理大量即时、浅层信息,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区域)缺乏深度加工的机会。信息如过眼云烟,难以形成稳固记忆。

长时间刷手机常在睡前发生,人不知不觉就进入熬夜状态。此时,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质量和时长。而睡眠尤其深度睡眠是记忆巩固的关键,睡眠不足会损害海马体的功能。

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引发焦虑、社交回避等问题,导致慢性压力。长期高水平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对海马体有神经毒性作用,可能导致该区域体积减小,从而影响记忆力。

长期低头看手机,除了导致颈椎酸痛,还会悄悄影响大脑供血。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生理曲度能保证椎动脉顺畅供血给大脑,但低头时颈椎曲度变直,就像给血管“踩了刹车”。大脑供氧不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这种血流变化可能诱发短暂性脑缺血。

青少年的大脑更敏感

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神经网络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期,大脑奖赏系统已发育成熟,对多巴胺的刺激反应强烈。而负责自控、决策、预见后果的前额叶皮层仍在“施工中”,抑制冲动和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对薄弱。这些使得他们对“手机成瘾”更加敏感。

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使用屏幕可能与青少年大脑皮层变薄,以及白质发育异常有关,可能严重影响专注力、记忆力、执行功能,阻碍学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显著增加焦虑、抑郁、身体意象问题、网络欺凌受害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增加自伤自杀意念。过度依赖线上交流,还会导致青少年面对面解读表情、肢体语言、共情和解决现实冲突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面对成瘾倾向如何自救

如果察觉自己和家人有“手机成瘾”倾向,可以尝试做些改变,从调整手机使用习惯入手。

环境调整  睡前将手机放在卧室外,用传统闹钟代替手机闹钟。吃饭时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创造“无手机空间”。

时间管理  使用手机系统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给各类应用软件设置每日使用限额。设定专注时段(如25~45分钟)不看手机,然后用短暂休息(5~10分钟)查看和处理手机信息,逐渐延长专注时段。

寻找替代活动刻意安排需要动手动脑、远离屏幕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纸质书、烹饪、园艺、绘画、乐器、与家人面对面聚会、参与志愿服务等。发掘并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填补原本刷手机的时间。

寻求社会支持  和家人、朋友坦诚沟通,请他们监督提醒。可以共同约定“无手机时间”或加入线下兴趣小组、运动社群。

专业诊断和治疗  当“手机成瘾”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时,请前往医院成瘾医学科或精神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采用心理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必要时结合药物来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成瘾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邢笑萌

(本文来源:大众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