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帮强:倡导康养的健康使者

“基地现在有铁皮石斛、三七、黄精等7种中药材,黄精酒和铁皮石斛酒即将开机生产。”再访邓帮强,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信。

1.png

“当年离开时,荆角乡还是穷乡僻壤,温饱问题都难解决。”邓帮强说,10多年过去,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选择回来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1971年,出生在铜仁市德江县荆角土家族乡茶山村的邓帮强,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妹妹。父亲没有文化,母亲手脚残疾伴有智力障碍,两位哥哥也有轻微的先天性智力障碍。极其贫困的家庭使他无法继续读书,18岁中专毕业后,邓帮强在村里当起了村医。

小小肩膀扛起家庭重担。2000年,邓帮强从事村医工作的第10个年头,微薄的收入难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决定放弃村医工作,带着妻子远赴浙江打工。

在浙江打工的5年里,邓帮强和妻子每天在五金厂起早贪黑,但他不想就这样当一辈子打工仔,于是便另外寻求门路。由于母亲和两个哥哥身体不好,加之自己从事过村医工作,使他对健康有着更深的认识,深信生态健康产业的可观前景。

选准了路子后便远赴广东“拜师学艺”。“刚开始每个月工资只有1500元,但我想把种植技术学到手。”邓帮强在铁皮石斛种植公司从打杂做起,工资少就省吃俭用,别人下班去玩,他就在基地琢磨技术。

经过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邓帮强逐渐掌握了铁皮石斛的生长习性,短短的两年时间,他从一名杂工升为技术员,工资从每月1500元涨到了7000元。

但命运的考验似乎并未停止。2013年7月,父亲的离世让邓帮强深受打击,多年离家在外面打拼,很少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这让他内心极度自责。

为照顾年迈的母亲,邓帮强选择回家种起了铁皮石斛。在和之前上班的公司商量好采购协议后,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30万元积蓄,全部用到铁皮石斛的种植中,在家乡后山的松树林里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德江种植中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邓帮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基地初步成型,铁皮石斛因药用价值极高,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备受消费者青睐,邓帮强收获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净赚了7万元。

2016年,邓帮强注册成立德江县荆角乡帮强铁皮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年,他当选为德江县荆角乡茶山村计生协会副会长,成为了倡导康养、传播健康的使者。

2017年,因资金短缺,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在市、县计生协的关心下,帮助邓帮强申请了省计生协“万千才富-助农增收”项目资金10万元,用于流转林地,扩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修建了蓄水池和盆栽大棚,安装了自动浇水设施、超声波驱鸟设备、基地全监控设备,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紧接着县里又入股130万元精准扶贫项目资金到他的合作社,初见效益后,给村里的10户计生贫困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并让他们就近务工拿薪资,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在省、市、县计生协的关心和指导下,邓帮强看到了健康产业的前景。2017年11月,贵州省印发《支持铜仁市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意见》,支持铜仁市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2020年,铜仁还建成了全省融合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

2.png

有了政策支撑,邓帮强在健康产业上做文章的决心更加坚定,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他在铁皮石斛林下套种冬荪、三七、黄精、苦参等名贵中药材。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基地已发展铁皮石斛2000余亩,黄精、白芨、苦参等中药材700亩,年产值达到350万元,产品远销浙江、广东等地,供不应求。

为节约铁皮石斛购苗成本,邓帮强主动到广州学习培育种苗,通过努力,他的育苗室于2019年成功投入运行,现在每年育苗3500万株,不仅解决了采购种苗的经济压力,还让销售种苗成为了合作社的主要收入之一。事实证明,选对路子、才有票子。2021年9月,他荣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既不占用土地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能创造经济效益”,邓帮强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高了,都向往健康的生活,青睐绿色有机产品,我们的产业就是围绕这个市场前景来发展。”

比起事业上的成功,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更让邓帮强欣慰。“基地务工每天至少可以收入80元。”村民杨凤春告诉笔者,以前东奔西走只能勉强糊口,现在不用出远门每年也能获得收入两万多元。

像杨凤春一样的受益群众还有很多,目前邓帮强的基地已为荆角乡6个村112户群众(10户计生困难家庭)带来收入,每年可解决用工需求累计8000人次,入股群众分红10多万元。